「慈」要一起做

<有慈沒有智就會變成爛好人~>

為什麼說「慈」跟「智」要一起做出來呢?有「慈」沒有「智」就會變成一個爛好人,就是我要有慈悲心啊,我要你想啊,所以我什麼事都幫你做,你不想做沒關係,我做;你沒有錢沒關係,我借給你,很多這種爛好人。因為他不會想到說怎麼樣用對的方法去引導對方,而不斷的讓自己沉在那個慈悲心當中,你以為你在幫對方,但事實上卻是在人學習。所以才說如果有「慈」沒有「智」,說你沒有方法,有沒有智慧去想方法引導對方,你就會變成一個爛好人,那不只是吃力不討好,哪一天你不願意幫他的時候,你自己也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的時候,他還會反過來怪你,身旁有很多子都是這樣,你今天借錢給別人,你有慈悲心有同理心,覺得他很可憐你給他,但是借借借,借到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你還是去借別人的錢來借給他,有沒有聽過這種事?常常也是都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在身旁。那可能反過頭來,你自己日子過不下去,去找他還錢的時候,你還會被他兇一頓,這個就是很典型的慈」沒有「智」的一個例子。

<有智沒有慈會變成?>

有「智」沒有「慈」會變成什麼?就會變成只想要自己,你有很多方法,但是這些方法就只有利己,就只有我有好處,都沒有想到對方,那這個就是魔。所以就會說也在做天道,敬禮義忠都有做,他就是沒有「慈」。所以也在做天道,不同的是慈」,他不會替別人著想,他不會想到說要怎樣兩個人共好,他不會想到怎麼樣去好,他只想到我自己好就好了。所以也是會做天道,而通常方法也很多,他很懂人性,所以他方法很多,大家也都買單。但他就是不慈」,就是只有我自己好,你怎樣不關我的事情。你會看到很多不良的、不好的企業,就是他們也是不慈」,我只要賺錢就好了,賺到錢我先入口袋是我的事情,那你們怎麼樣我不用管,那不關我的事,反正是你自己心甘情願要買的,他們會這樣子想。所以有「智」沒有「慈」是不行的,他只有想自己,這個不是天道,不是我要學習的。

<如何做到「慈」?>

如何做到「慈」呢重點就來了,很多人就會想說,我已經得要命了,我已經氣要死,我還要他想,他講那個什麼話,做那個什麼事情,我都已經這麼生氣,我要怎麼樣還要替他著想,怎麼樣還有同理心?有沒有覺得很熟悉?身旁的關係有沒有就是滿類似這樣?就是我知道要做到「慈」啊,可是我好氣喔,就已經氣到不行了,還要我替別人著想,那怎麼得出來,就霹靂啪啦先生氣再說,根本就做不到「慈」

這個部分其實有一些方法,就說我們要怎麼樣做到「慈」呢?我非常生氣,整個氣到快要腦充血的時候,就是踩到你的點、底線的時候,你要怎麼去辦?第一會建議你呼吸,深深地吸一口氣能夠讓自己的心情先沉靜下來,你會發現有時候刻意的讓自己說話緩慢下來,那個情緒也會跟著慢下來,但是如果你習慣性講話大聲,說話很快速,你就會發現你身旁所有的東西其實是很混亂的,包含你的思緒混亂的,包含你很容易讓自己的情緒提高起來,或者是包含你可能吃飯也習慣會吃得很快。所以練習讓自己說話變慢、深呼吸讓自己慢慢地說、慢慢的做,其實也是一種練習,也是一種修煉。所以當你已經腦充血的時候,你覺得你的情緒快起來的時候,第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深呼吸,先讓自己的呼吸能夠先沉澱下來,能夠先慢下來,讓自己的情緒能夠抽離當下你在生氣的那件事情,就把自己抽離當第三者,或者是當成看電視那樣一樣去看那個視頻裡面的你自己,就說把自己抽離,不要在那個情緒跟情境中,換成第三者的角度去看當時的情境。

第二個,當你抽的時候,你就像在看劇的那個感受,你們就想像我很生氣了,我把自己抽離,我先呼吸然後把自己抽離然後你想你的前面有一個電視的螢幕,你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電視機上面演的劇情,想一下。因為有時候當你在裡面的時候,就是當局者迷,你在那個情境裡面的時候,你是無法思考的。可是如果去抽離,你去看整個劇的時候,比較容易明白這全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你會發現說,當我們在看劇的時候,我們在看球賽的時候,因為我們是用由上而下去看整個劇,或者是全那個球場,所以就會知道問題是出在哪邊,就不會讓自己沉浸在那個問題裡面。所以第二個你就去想像你是一個第三者,思考一下為什麼對方他會這麼說,或者是他會這麼做,是不是有什麼部分是我沒有跟上的,我沒有想到的?因為大家來自於不同的原生家庭,每個原生家庭有他自己習慣的做法、說法,沒有誰對誰錯。可是我們往往都會認為自己的才是對的,我的方式才是應該要麼做的,通常都會有這樣的誤會,忘記要尊重。所以當你抽的時候去想一下,什麼他會這麼說,他們麼做,是不是有其他的原因是我沒有想到的?你可以去思考一下,如果你想一想其實你就明白了。

<慈與智的舉例應用~對於老公>

我老公從來不會告訴我,他今天出去吃飯要去哪裡跟誰吃飯,他就不願意,我一開始在問他的時候,他還會很生氣,還會翻臉。他的翻臉是很明顯的翻臉,就是他根本不願意回答這個問題,然後轉身就走,然後臉色變得難看。我一開始就會覺得很莫名其妙,你這什麼態度啊,我只是隨口問一個問題,說晚上去哪邊吃?你晚上要去哪邊吃啊?我想要知道有什麼好吃的而已嘛,有沒有什麼餐廳最近還不錯的,我只是想知道,但是他卻很不高興。一開始我自己也得要命,就覺得說沒禮貌,是什麼態度,而且還在小孩子前做這件事情,所以我就很生氣。

後來慢慢去了解,因為一次兩次都是樣,我都碰到這種問題,然後就覺得我這樣子每次生氣也不是辦法,後來才慢慢的去思考為什麼,當我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就像刺蝟一樣,然後馬上翻臉。原來他認為當我在詢問這樣問題的時候,就是不信任他,可能覺得說他可能去一些不好的地方,他可能覺得說我又沒有怎麼樣,是吃個飯,為什麼還要報告,那你有什麼好的!你問就表示說你不信任我,所以他才會馬上臉色大變。那你之後,就會想說,好~那就順著你吧。但是我還是會認為這樣子的方式其實沒有太好,因為不管怎樣這是一個彼此尊重,你可以不告訴我,但是你不可以態度是這樣。所以我就想其他的方法,那我後來就去告狀,我就去跟我婆婆告狀,怎麼告狀呢?就是也不能太明顯,所以就會變成當我們下去吃飯的時候,我婆婆公公可能問說,怎麼那個老公沒有下來吃飯,去哪裡?我就說:我不知道耶。我婆婆就說:他沒告訴你喔?我就說:我問他,他都生氣翻臉,所以我不敢問。我就在後面打他一槍,因為我覺得這個行為是不對的,但是我來說是沒有效的,所以我想要讓我婆婆知道這件事情換她去告訴他。所以我婆婆一聽到這樣,就會說:這樣不行啊,以前妳公公出去吃飯也都會跟我說他要去哪裡,不然有事要找人的時候,才知道要去哪裡找。後來我婆婆就找了機會去告訴我老公,說你要去哪邊要講一下,這樣我們才知道你要去哪裡啊。就這樣子幾次之後,他還是不會說,但是他已經不會變臉了,就說他會慢慢知道其實他的態度是有問題的。

所以當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如果你可以去抽離你的情緒才有辦法去想,接下來可以用什麼方式去做。但是如果我們遇到問題,那個情緒的點一直在那邊的時候,其實它只會讓自己的情緒一直在同樣的問題裡面打轉,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如果你萬一停下來去思考,卻還是無法明白為什麼他會這麼說、會這麼做,或者是到底是什麼事情我想不到,如果真的是想不出來的話,其實最好的方式還是去探,就是還是去問對方。

<當孩子有收到你的愛

親子之間的關係建議不要自以為是,因為父母親常常都會用自己自以為是的方法在評斷孩子的行為。比如說他可能在房間裡面很久,那你就自以為是他都在打電動,或者他去什麼地方出去了很久,他告訴你要念書,那你又自以為是覺得他一定又跑去玩。就是常常父母親都會自以為是的,覺得如果我沒有要求,那他就會不乖。可是事實上你要想想看,孩子他也是需要放鬆的啊,跟我們人是一樣的啊,他怎麼可能讓你看到的時候always都在唸書啊,always都是乖小孩在寫作業,然後不用電腦、不看手機,怎麼可能呢?可是我們可能當他在用電腦在用手機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覺得說,時間差不多了喔,應該收起來了喔,那功課寫完了沒有?就很多的問句都會出來,其實這也是沒有尊重,一個人他願意去聽你說,者是願意去調整修正他自己,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前提是他真心相信你是為他好的,可是如果你沒有跟他是站在同一個線上,那他永遠會認為,當你在看他、在想他都是覺得他沒做好,那這樣子其實很多時候的溝通已經沒有,都是了沒有通。

當孩子真正能夠信任你,認知有收到父母親的愛的時候,其實他們才會願意讓自己變更好的人,就是不管是任何一個關係都是這樣。就是說今天老公他要的,男人要的是成就,那如果我們一直不斷的挑剔他這裡不好,那邊不好,你說他怎麼會想要有成就給你看呢?他就已經在你身旁得不到成就,你要怎麼讓他去外面還有成就感,可能就會用其的方式去外啊。所以常常有很多時候是我們把人家開來的,常常我們很多時候是把孩子推開來的,那麼是因為「智」沒有做好,都是因為那個方法是不對的。當我們的方法不對的時候,你就會把你身旁的關係越推越遠。

當孩子如果他有收到你的愛,他有懂得感恩,自然而然他就會知道該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去好,不要讓我們傷心難過。但是如果我們不斷的都在挑剔他、指他,然後就懷疑他,他心裡其實就會認為我不想做,我也不要做。因為我再怎麼做,你都會有意見,怎麼做,你都覺得那是假的,所以他就不願意做。很多時候可以試著用探詢的方式去詢問對方,他真正為什麼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不要用我們自己自以為是的方式,然後去認定他就是怎麼樣,那這樣子其實很容易造成誤會跟破壞關係。因為畢竟我們的年代跟孩子的年代是有落差的,有一些他們身旁的關係跟他們現在在做的活動,我們不能用片面的方式就能夠去斷言。你可以試著去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有可能他做的一些行為,是因為他在學校可能如果沒有跟隨這樣子做,那他就不會有這些朋友。常常孩子都會有這種他在學校相處的問題,所以他必須去做一些配合人家的活動。如果你沒有給他面子,沒有去了解他,他就會覺得說你不了解我,你不知道啦。常常就會有小孩會回你這句話,啊~你不知道,你不懂啦。當你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你就要記得,應該是你誤會了,就說你沒有真正了解他的原因,那試著去想要知道去了解,其實就會讓他們跟我們比較親近,這件事情我覺得是很重要的。

<慈與智的舉例應用~對於孩子>

記得小孩子他們那個時候在念書,我有過這樣的一個經驗,我就發現他一直在玩手機,那是魔獸嗎?好像是啊,然後我其實第一個看到也想說,啊~糟糕,他會不會入迷了?因為常常都會聽到旁邊的朋友講說,小孩子每天都玩電動,都不唸書我剛開始看到的時候,我就想到這個問題,可是我又不敢要求他不要玩,因為我認為那是放鬆的方法之一,你不要說小孩,大人也會啊,我常常也是看到有人就是在那邊玩那個什麼泡泡,反正都當打發時間。那我就會想到說,我不應該因為看到他一直在玩這個,然後馬上去制止他以後不能玩,現在不能玩,或者他應該要停止去做些什麼。我第一個想法就是我不能說出這樣的話,然後我就想,可是我又想要知道他玩這個遊戲大概是怎麼樣的控制法,就是我想知道他到底有沒有控制,還是說他其實常常玩,我想知道,但是我又怕我問得不妥、問的不好造成他的防衛心。所以我就問他說:弟弟,你的遊戲是什麼?看起來好像很好玩耶,你可不可以教我?是什麼樣的遊戲啊?因為我想說我也不太會玩,我乾脆問他好了,然後他就很高興喔,就告訴我說這個是什麼什麼,然後還不錯滿好玩的我幫你下載。然後他就幫我下載那個遊戲,那我也嘗試去玩。

第一我也是想要知道說他們現在很喜歡玩的遊戲到底是什麼樣子,第二我想要知道說到底是什麼好玩,到底有什麼地方是好玩的,第三我想讓他覺得我跟他是同一國的,因為你在玩這個遊戲,我也在玩這個遊戲,我想要讓他覺得我們是同一國的。那我看他幾次之後,我才開始問他說:弟弟,大概都什麼時候玩這個遊戲?然後就告訴我說:沒有啊,當我唸書很累的時候,我就拿出來玩一下,這個對空間的訓練很有幫助。我就知道了,我就知道他為什麼想要玩這個遊戲,跟他什麼時候會玩了。就是說我們透過一些方式,但是前提是什麼?前提是尊重,前提是同理心。當你跟他站在同一個角度的時候,其實你說出來的話跟做出來的方法,他才會比較沒有怨氣,他才比較不會有誤會,聽嗎?

所以在做到「慈」的這個部分其實是有一些步驟的,當你已經在情緒上面的時候,記得要自己抽離,再來就要去思考一下為什麼對方會這麼說或這麼做。如果真的我們也想不出來,因為可能有年齡上面的落差,或者是原生家庭不同的背景,那試著,小心謹慎的去把探的這個口語表講好,不要一副就是興師問罪的樣子。其實這些都是需要練習的,但是如果你在前提,做的前提你有去考慮到對方的感覺的時候,基本上你提出來的這一個說法,不會讓對方有太大的防衛心。所以你怎麼想就會怎麼說,當你可以慢慢的透過很多事情練習的時候,他就能夠讓我們在引導相對應的關係,就「智」的這個方面會越做越好。

這個「智」雖然是從知識跟經驗而來,但是如果你真的沒有那麼多的知識跟經驗的時候,那建議你就去詢問專家或者是有經驗的人,就是找到對的人。今天找到對的人很重要,你不要去問一個更不會處理事情的人,他給你的意見可能反而會讓你在處理上面更麻煩。所以你就會發現一定要有「慈」之後才能夠有「智」,這點跟我們講的治國跟平天下的概念是一模一樣的,就是今天我們要做治國,首先就要有平天下的態度,雖然是治國平天下,但是在做法上面其實是回來的,回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要用平天下的態度去做治國,你要用平天下的什麼態度呢?就用平天下的智慧、和善、悲跟開心,用這四個前提去做管理別人的工作。

當你沒有平天下這樣的態度去做出來的治國,有可能就會氣很重。就是會變成想自己,沒有去考慮到員工,或是沒有考慮到別人、下屬的感覺,就會成為一個怨懟很深的一個企業或是團體。所以你今天如果沒有去把「慈」放在心裡面,你做出來或想出來的方法,其實也會有怨懟的,就是只有你自己覺得應該要這樣子做,可是對方其實他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做,平天下跟治國也是這樣。所以同樣的,也是不做平天下,他就做到治國而已,他只要我業績出來就好,只要我賺得到錢就好,我管你什麼和善,我管你什麼做的完完,我開不開心,我不管你,所以這個就是沒有平天下的態度。所以慈」跟智」、平天下跟治國其實是同樣的一個概念當你們明白了,你就會知道在處上面或者管理上面,你怎麼樣去讓他結合,讓你身旁的關係以及你要管的企業都能夠在「慈」跟智」之上。

 

內容摘錄自2020/03/11天道入門班_yoyo老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人生錄 的頭像
    人生錄

    人生錄

    人生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