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跟「智」必須要一起做
我們回憶一下上次上課講到的「慈」跟「智」,我們有提到說其實「慈」跟「智」這兩個道理是不分家的,就是我們在做「智」的時候,因為「智」指的意思是我們要引導你相對應的關係,包括用口語說話的方式或者是文字表達的方式,代表的是你用說話跟用文字的方式去引導你相對應的關係,那通常相對應的關係就會指我們的五倫關係。你可能會用很多的方法,或者是用說話的方式,去引導你跟孩子的關係,跟朋友的關係,上司跟下屬的關係,跟夫妻的關係,那這個部分我們講的是用好的方法來傳承跟引導,它就是「智」。
這個「智」為什麼說「慈」跟「智」是不分家?就是當在你想要引導,或者是你想要用一些方法、好的方法來做傳承的時候,它必須要有「慈」當初始心。你必須要有慈悲心、有同理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著想,而想出來的方法才有辦法去引導對方。也就是當你今天要引導小孩,如果我們用強迫的方式,用強勢的方式,用上對下的方式,通常孩子或許他在小的時候是會聽話的,可是當他慢慢長大了,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大人的時候,尤其是在國中跟高中的階段,這樣的方法就會產生很大的問題。你就發現說他開始不願意聽你的話了,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那你可能在一開始,父母親可能會有些衝擊,可能用的方法又不對的時候,就會造成親子關係上面的緊張。但是如果當我們在使用方法的時候,你把同理心放進來,把「慈」放進來,去站在他的立場思考為什麼他要那樣做,或者是我要怎麼去說,他才有辦法聽得了,他才知道他是為他自己而在努力,而不是因為我們強迫他跟要求他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
所以在方法在引導上面,如果沒有把這個「慈」放進來的時候,這個方法往往都會是失敗的。所以「慈」跟「智」必須是要一起做,才能夠把那個引導的效果做到最高。在我們上次有提到,其實它跟治國跟平天下要一起做的意思是一樣的邏輯概念。我們今天在學習當佛祖,治國跟平天下這兩個步驟都不能少。那魔他本身自己也是在做治國,他們治國也都做得很好,所以你會看到很多其實他也都做自己,然後也很賺錢,那這樣子好像看起來都很不錯,他們也沒有說用和善、用慈悲的方式在做,你也看他就是日子過得很好。有,絕對有,那就是他們只做到治國的這個步驟,他們對於自己的角色、未來、目的、要求是非常清楚的。可是在方法上面他並沒有把平天下放進來,所以你會看到有一些企業就是鋼鐵般的紀律,但是可能在裡面工作的員工他並沒有開心,最大的問題就是老闆沒有把平天下的這個步驟放進來治國做。
今天我們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在治國之後,但是在使用上面是拿平天下的態度去做治國。回應到我們上次講的「慈」跟「智」一樣的道理,就是用「慈」的這樣的一個初始心去想方法引導你相對應的關係,所以如果當你在思考引導的方法的時候,去把「慈」放進來想一想,他在想什麼?我應該怎麼講他才聽得了?而不是用我認為他應該要怎麼做去想那個方法的話,你就發現其實結果跟以前會是不一樣,或者你因為有把「慈」放進來,你就會發現你使用的方法也會跟以前是不一樣的。
我們上次在南部的講座裡面,我們有講到「被討厭的勇氣」,他其實是在串阿德勒的一個思考邏輯,但是是用對話的方式,就是老師跟學生對話的方式來帶出阿德勒的心理學的一些很重要的一些觀念,它裡面有講到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今天在與人互動,你要放棄那個縱向關係,縱向關係指的是上對下,你要把那個上對下的那個縱向關係改成橫向的關係,那橫向的關係指的就是夥伴的關係。夥伴的關係就是我今天不是上對下來要求你,我是把你當成我們一起要把什麼事情做好,你是平等的,所以在這樣子橫向的關係,你會發現它其實就把天道的敬善禮三個字就放進來用了,因為他願意想到別人,願意給人台階上、給人台階下,他心中是有尊重對方的,即便是你的孩子,即便是你的下屬,即便是你有比較高的權利,但是在內心裡面是把別人放在心裡面。所以你在使用上的互動,你就會發現你不會用上對下的縱向的方式去要求,這樣子的關係就比較不會產生對方的防衛心。
我們上次有提到,我們今天就來幫大家打分數,我們打「慈」跟「智」的分數,分別滿分都是五分,就一到五分,我們去看說你自己在「慈」跟「智」的比例上面大概是怎麼樣的分配。如果我們有「慈」,就是有慈悲心,但是卻沒有方法、沒有底線,那表現出來就是一個爛好人。你可能就會一直用慈悲心在做事情,然後做很多的事情,但卻是擋人學習。如果你很有方法,沒有「慈」就會變成只想到自己,就變成魔了,你就是只有想到利己的部分,你不會去想到你這樣子做,那別人他是不是會受到傷害,或者是他是不是其實會有更多的防衛心。所以我們自己去看「慈」跟「智」這兩個分數,你就可以知道你在使用上面的方法,在哪一些部分需要去調整跟加強的。「慈」在前,「智」在後,自己先把分數打出來,「慈」跟「智」的分數分別是1到5分。
~~略~~
內容來源:yoyo老師2020/03/25天道入門班_線上課程
[2020/08/23整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