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與歌利王的故事要告訴我們

忍辱.png

金剛經第十四品裡的一段經文,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世尊說:就像當時我的過去世,我被歌利王割斷我的身體,破壞我身體的時候,我就是明白什麼叫做沒有自己。

這個故事有很深的意思,我們肉身是有血有肉的,當別人給我們傷害的時候,我們是會有很大的感覺,我們可能被傷害的時候就像那個耳朵、鼻子被割下來的那個痛一樣,痛心刺骨的痛一樣。它會讓我們疼痛,它會讓我們難過、傷害,大家去思考那個痛。大家在走過程的過程當中一定都有承受痛苦過,不管是哪一件事給你的傷害比如你失戀被劈腿它都是錐心刺苦的痛。可是當我們在學習什麼叫做「忍辱」的時候,祂其實是要我們學會什麼?當你面對這個痛的時候,你是要沒有自己,你如果沒有自己,你如果沒有任何的感覺,你如果沒有任何的恨意,你如果沒有任何的嗔意,就是你即便對眼前這個傷害你的人,你都可以放下,你其實是在超渡你自己,也在超渡別人

當初歌利王在割掉世尊身體的時候,他是充滿恨意的,你這個莫名其妙的人,你怎麼可以讓我的宮女圍著你團團轉!他其實是因為自尊心,所以他要毀掉世尊。可是當他毀掉世尊,世尊卻沒有任何的起心動念,然後他還告訴歌利王我真的沒有恨你他讓歌利王感受到的是,我都己經對你這樣了,我都己經把你糟蹋成這樣把你身體切成這樣了,你還沒有恨我,你非旦沒有恨我你還發願表示說你真的沒有恨我,那我這個歌利王,我不慚愧嗎?所以他當時是因為看到他給世尊這麼大的傷害,可是世尊卻對他沒有任何一點念頭,他反而是回過頭來去反省他自己跟放下他自己。祂其實是要告訴我們,當我們在走過程的時候,一定都有像這個故事一樣的情節,比如說誰給你傷害,比如說我的先生每天都說難聽話,但是因為我們要學習的是想怎麼樣圓滿這個關係,那我們就會去做,就會去不要有感覺,還是會把自己的角色做好,他可能久了之後就會發現,咦~你怎麼都沒有反應?你怎麼都不會生氣?不會生氣就算了,你反而還愛他,然後還包容他,那久而久之他可能有一天會像歌利王一樣,學會回頭來看到自己。

當我們在學「忍辱」的時候,你也是在渡別人,它是一個讓別人學習放下的過程。讓別人學習放下的過程,他可能在這個過程裡面不停的揮舞弄劍,想要殺你、想要刺你、想要把你弄死,可是你怎麼樣?你就要像世尊一樣,你不為所動,你沒有任的起心動念,那才是真正的沒有自己,那才是真正的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這段歌利王的故事很重要,因為是我們想要讓別人好的過程,歌利王就是一個我們要跟他圓滿的角色,世尊想要跟歌利王圓滿他們兩個彼此的關係,歌利王卻是不停的在傷害世尊,想要致他於死地,相對的我們在紅塵裡面,也一定會有這樣的關係形成,可能他是一個一直在傷害我們的人,或者是一直在讓我們覺得很痛苦的人,那我們要表現得很痛苦有很多的情緒表現嗎?歌利王是完完全全看到世尊沒有情緒的表現,沒有任何的感覺,他才放下他自己。如果世尊的表現是你不要弄我啦、你為什麼這樣的表現的時候,歌利王他可能沒有辦法完全的去看到他自己的問題。他是完完全全的看到世尊是放下的、原諒他的,他才回過頭來看到他自己,他是這樣才看到他自己。

所以當我們在圓滿每一段過程,一定也有這樣來來去去的過程,你有所動,他有所動,你的所動讓他有所動,那到底是要怎麼樣你才能真正的讓他明白、讓他看到他自己?變成你自己要有更大的「忍辱」能力,所以我們講「忍辱」的意思是說,「忍」是你是不是能夠冷靜跟等待,冷靜的意思是身邊己經這麼多紛紛擾擾,你還可以走下去,你還可以面對,你可以勇往直前。等待是什麼?走過程,這個過程可能遙遙無期沒有時間性,或者是看不到成績,或者是很努力了,但還是有很多的考驗在考驗,那你是不是可以去面對這個過程。「辱」是什麼?辱是傷害、痛苦,就是我們受不了的那個感覺,就是壓在我們身上的感覺,那你是不是能夠忍辱?跟我一樣當一個真正放下自己的人,你才是一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人

祂說:如果我在當時被支解身體的時候,我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我一定會沒有辦法放下。如果我有我相,我被割了身體,我痛啊~那我一定會痛苦的不得了,我的血流不止,我怎麼可能不痛?但是我如果沒有了那個痛的感覺,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痛了,痛與不痛己經沒有了,它就是沒有這件事了。我們說美與不美、漂亮跟不漂亮,它就是一個我覺得,我己經沒有任何的我覺得,那它不存在,不存在任何的意義,不存在任何的說法,不存在任何的執著,它不存啊,我們說痛是一個你給他的感覺,或者是我們形容的意思,或者是我們的感受,它如果不存在的話就沒有了啊。所以祂的意思就是說,你如果是有「我」的話,那你一定會沒有辦法放下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意思是說,那我們就要回過頭來去看我們的每一個過程,你如果能夠在你自己走過程的過程裡面學會什麼叫做「忍辱」,那你就可以成為一個沒有自己的人。菩薩應離一切相,意思是說因為學習的人(菩薩是學習的人),我們要當菩薩,我們本來就是要學習什麼叫做沒有相。當我們是要當一個學習的人,本來就是要去想跟明白怎麼做,因為你的累生累世裡都會讓你有得到,都會從你累生累世裡讓你得到你的所有智慧,要讓你得到你的靈魂要得到的大智慧。

三藐三菩提心,講的就是三界三世,三界是指天地人三界無形的規則,三世是你的累生累世給你的智慧,讓你明白的智慧。不應住色生心,也就是說它其實要讓你學到這個智慧,不是要讓你的心有很多的感覺,而是要你不要去想那麼多的感覺,不要去在意這麼多的感覺。如果你的心一直不斷的沒有辦法放下,就是你的心有所住,如果你的心沒有辦法完完全全的放下這些感覺,那你也沒有辦法得到我要給你的智慧。也就是說當你心裡有感覺的時候,你其實是要去想,那我要怎麼樣才可以解脫,我要怎麼樣才可以明白,我當下這個感覺要給我的智慧。你如果讓它在你的心裡住太久,就是說我知道它住在我心裡,我也不去想為什麼我有這樣的感覺,為什麼我要有這樣的情緒,那你就永遠得不到我要給你的智慧。

 

內容摘錄自2020/07/23經文班(金剛經第四品)_姿瑩老師

2020/07/31整理]

這一品讓我想到抽離,抽離自己用第三者的角度來看自己發生的情境,有可能會比較客觀,因為情緒產生時,我們都在情緒之中,總是很難理性。

我在網路上找到這篇https://reurl.cc/vDroEN,跟我們知道的、參與的活動雷同,只是說法不同,但我覺得他的說法跟我的所知也滿相似的。

arrow
arrow

    人生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