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人性的黑暗
5.看到人性的黑暗
我想要問一下各位,你們覺得人性是什麼?大家可以打字,然後我們等一下請同學來說明你們覺得什麼是人性,為什麼要學治國,要成功特質必須要先看到人性的黑暗?代表人性是黑暗的喔,我們人性有黑暗面,那你要看到,看到的意思就是說,你要知道人性就是這樣,人性就是這樣。當你看到並且你知道人性本來是這樣,你心裡會不會沒有辦法接受?我們通常看不到人性的黑暗是我們接受不了。當別人有人性的時候,我們會不喜歡、不開心、不願意面對、不願意接受,心裡會有很多的感覺,那就代表你不理解人性,你也不接受人性。但是當你接受了,我們講的是接受了,就是你理解它原來人性就是會這樣啊,人性就是會這樣,他會有很多的行為,很多的態度,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可大可小。當你理解他了,知道原來人有很多的習性要克服跟抗拒,他也許連自己都無法改變,或者是他連自己都不知道,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人性,又或者他自己都不認為這樣是不好的,我們人性會這樣喔!
所以當你理解了,那身邊的人有所作為的時候,有做出人性的黑暗好了,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感覺不會那麼多?我們是不是就不會無法接受?我們是不是就能夠知道了、懂了?自己心裡的糾結就不會那麼大。大家都打了嗎?我們說人性是什麼?為什麼說要了解人性?大家都有人性啊,孩子也有人性啊,父母也有人性啊,然後另一半也有人性啊,我們講人性是什麼?人性本是貪嗔癡慢疑,人性本善,其實人的根本都是像孩子一樣,但是他會因為他累世下來有很多不同的習性,他會累積,他會忘了自己的本性。但是我們說這些貪嗔癡慢疑都是感覺好了,我們會因為在紅塵裡有不同的關係、有不一樣的感覺讓我們感受,當我們分不清楚這是好的或是壞的時候,我們會讓這些習性習慣在我們的身上。
所以為什麼要改?為什麼要修正?為什麼要改變?就是你要去看到你的不好的習性,透由約束自己去改變不好的習性。但是有的人他會沒有辦法有自知之明去看到,原來這貪嗔癡慢疑是不好的,他可能有貪嗔癡慢疑會讓他在生活中得到好處,或者是生活中可以好過一點,所以他就會不願意改變,因為人他本是「利己」嘛,我們人會很自然而然想要保護自己,這是很正常的,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為什麼說那你慢慢學習慢慢學習一定要學習到付出不求回報?就是你越來越沒有自己,越來越把保護自己或者是為了自己的這一層界線慢慢的去由利己而改為利他。
我們說要學習「利他」,這件事有多難,事事都利他喔,我們都想說我們要學利他,我們要為了別人付出不求回報,但是這件事有多難,當別人講了一句話讓我們不開心,我們先有了不開心,那我們想要利他,要怎麼利他?是你不能有不開心耶,你要接受別人的說法,但是你要怎麼處理自己的不開心?不開心是因為我們要保護自己,我們自己心裡有感覺,心裡的感覺會跳出來。但當你要學習利他,你是要克服你心裡的感覺、所有的念頭、所有的感覺的。所以這件事是很難的,但是會透由不斷的練習,你去慢慢去磨你的習性。
其實人性本善,就像孟子提倡人性本善,他覺得人性的根源就是善良,他是純潔的像孩子一樣的,就像我們小時候,我們拿小孩子來說,小孩子他可能跟他的父母相處,比如說父母有難過的時候、生氣的時候,他都會為父母著想,他都會不願意看到父母難過,就是孩子他本天真,他本是天真,他本就不會被這些習性所污染。但是當我們長大了,我們會忘了這個本心。因為你必須得在社會上生存,你必須得生活,你必須得去面對你身邊以外這些人的人性。當你自己單純的有這個孩子的天真,或者是純真的時候,那想必會受傷。所以我們就會為了讓自己不受傷,而讓自己也擁有人性。人性本善講的是我們的根本是這樣,但是我們的做法不一定,我們表現出來的態度不一定,我們長大之後的習性不一定。
我們講人性本「貪嗔癡慢疑」,我們來講「貪」,為什麼師父說「紅塵考驗都是貪」?我們會貪什麼?要生活好啊,要身體健康啊,要小孩能夠成大事啊,希望老公能夠賺更多錢啊,希望父母能夠身體健康啊…等等的,我們會想要我們身邊的所有的人事物都可以好再更好、多再更多,但是為什麼這就是貪呢?「貪」講的是什麼?你沒有去看清楚自己的能力是不是可以要,或者是你自己有沒有努力?你到底是努力了得到你應得的,還是你不努力卻想要得到你想要的?貪是想要,想得好多,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要,一直想一直想,越想越多,永遠活在自己的想像裡,那想的好多,但是我們實際行動卻很少。所以「貪」講的是什麼?你的慾望,但是這很正常啊,對不對?誰不貪?我也會希望我的生活可以過得更好啊,我會希望我的老公能夠再賺多一點錢啊,我也希望我的小孩他能夠再乖一點啊,我們貪哪有關係,對不對?所以貪很正常。但是如果你貪得無厭,也就是說你的貪已經大到去傷害到別人,或者是自己沒有去衡量自己的能力,你沒有自知之明,沒有看到自己的問題的時候,那就變成是一種大的慾望,那就變成是一種慾望,我們講慾望是一種深淵,無底洞,他就永遠都沒有滿足的一天喔。
我們說如果「貪」,當你貪而不知足的時候,它就永遠無法滿足,就是什麼都無法滿足你。當你得到了,現在得到了,你覺得有了,但是還想要再多,還想要再多。所以為什麼要控制我們自己的貪念?就是你要去看到你有的,你要去看到你有的,你開心了嗎?你知足了嗎?當你還想要再有,你還想要再有的時候,你努力了嗎?你盡心盡力的去找方法了嗎?你學習了嗎?但是我們說看人性本貪,人他就會這樣啊,比如說你的上司一定會想要有業績再有更多的業績,你現在可能把案子計畫稿打出來了,他會想要你再修改啊,你再好一點啊,這都很正常。「貪」用在好的方面,他會想要再精進,但是當你的觀念是錯的,他就會要多再更多,就變成是一種慾念了。
再來講「嗔」,「嗔」講的是你的脾氣,我們會因為一件事而生氣,因為看到一件事而嫉妒,「嗔」是什麼?嗔念,心理的念頭、生氣的念頭,因為這個生氣的念頭而做出來的行為,為什麼人家說他嗔念太重?也就是氣太大,他可能會因為他的氣大、因為他心裡的不開心、因為他心裡的這個嗔念而做出了傷害別人的事。可能會為了他達到他要的,所以他會去傷害別人,或者是傷害自己,嗔念會這樣。
「癡」是什麼?講的就是執著,就是我好想要這個東西喔,我覺得這個東西我一定要得到,這個執著就在這件事情上不放開了。我們就會說那不行嗎?不行執著嗎?我為了我想要得到這件東西我很努力啊。那我們說我們要學習智慧跟經驗,我們要學習的是你想要得到這些東西的過程,你走了多少的過程?你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學會了多少?你學會了多少智慧?但是「癡」是什麼?可能他沒有過程,他只想要,他只癡心妄想想要這個東西。我們說想要這個東西範圍很大,比如說想要一個人,想要錢或者是想要得到一件事,癡心妄想,我們講的是癡心妄想,他如果是沒有去走過程的癡心妄想,他就只是自己的執著而已。但是如果當他去走過程,就是學智慧、學方法,去因為想要得到這個東西願意去學習、願意去找方法,那他就不單單只是癡心妄想,因為他會為了他想要得到的這個執著而努力喔。所以「癡」講的是執著在一件事情上,但是自己一點應變能力都沒有,只想要,只讓自己的念頭放在這件事情上,但是自己的行動力或者是應變能力都沒有,這叫「癡」。
再來「慢」,「慢」講的就是自大、狂妄、輕慢,我們看一個人如果有慢心的話,他可能會很驕傲,講話可能會批評別人、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只想要自己說什麼就說什麼,覺得自己很棒、很厲害,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有慢心的人是這樣。就是高高在上的人,狗眼看人低的人,有慢心的人就是自己覺得自己很厲害,他不會去在乎別人的感受,講的所有話、做的所有事都是以自己為主,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有慢心的人會這樣。
再來是「疑」,「疑」是什麼?懷疑嘛,猜疑嘛,這個你做不做得好啊?或者是你幾點要回來啊?或者是你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啊?就會開始有很多的聯想,對一件小事情有很多的聯想,小事就有很多的聯想去猜疑,或者是單單的一句話,然後延伸出很多自己的想像,也就是自己想像空間很大,但實際上是不是這樣?並不一定,都是自己心理生疑心而造成的感覺,自己心裡的疑心而蔓延出所有的感覺。我們可能遇到的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是自己心裡卻產生了很多的疑惑,但是我們說這些不好嗎?有好有壞,懷疑他可能會因為他更謹慎啊,他因為他想要更謹慎把事情做好,所以他對這件事情有懷疑,那他多一點懷疑並沒有不好,有的時候太有自信或太乾脆,可能我們就沒有注意到小細節。所以人性如果用在好上,你可以讓自己在正軌上,或者是隨時去觀照自己,你這樣的態度是對還錯?是不是能隨時把自己拉回來,是用在對的事情上,還是錯的事情上?是你自己的念頭問題,是你自己的念頭問題產生的想要把事情做好,還是都是你自己的念頭,都是你自己不好的人性的念頭,對事情沒有幫助。
所以我們就在講,那你要看到人性的黑暗,也就是我們都要管理,我們之前一開始講的,你要管理人一定是有一個對像。當有了這個對象,他一定有人性,也就是說你要管理人,你要管理他,比如說我想要管理我兒子,那他一定會有這些人性產生讓我無法管理。也就是我可能在管理的過程裡,我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因為他有這些人性,我必須要幫助他克服人性,又或者是找方法去幫他改變,又或者是我自己能夠理解之後,我自己能夠理解之後我也不生氣了,我不會有那麼多的氣。因為我們想要管理人喔,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情緒,當你顧不了自己的情緒,我們管理會出問題。為什麼?因為你卡在自己感覺太多,我們說想要管理小孩,我因為看到小孩愛比較啊,跟弟弟愛比較,那我就因為這件事生氣,我覺得你為什麼可以這樣呢?但是反過來想,人性他是這樣,那你要怎麼樣去幫助他管理他的人性,這是你的方法。你有沒有能夠有足夠的智慧跟給他方法去幫助他管理他的人性,而不是因為他擁有人性,我們生氣了,我們不開心,我們不接受了。
當你看到人性的黑暗,你明白了,哦~原來人就會「貪嗔癡慢疑」啊,很正常。那我們要做的是只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麼,你很清楚知道你想要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打個比方,我想要我公司的業績增加500萬,這是我的目的,但是我為了要達到這500萬,比如說我要帶領我的下屬,他們要如何去提升他們的業績,我可能要丟工作給他們,我可能要訂目標給他們,但是當我找到的方法要達到業績的時候,比如說我會有我的做法,訂目標阿、給要求啊……等等很多的條件都出來之後,我要做的我知道了,我要引導別人做的我知道了,但是就會發現,我要達到這五百萬,但是我要去面對的是這些人的人性,比如說有的人他就會貪輕鬆啊、不要做啊,他覺得我其實沒有達到500萬,我還是有錢可以領啊。或是有的人就會我說他就聽不了啊,因為他就活在自己的世界……等等的,很多這些人性你必須要克服,如果你能理解人性這件事情,你會不會生氣?不會生氣。
<被挖角的高階主管遇到的人性問題>
我最近有一個學生,他是一間公司的主管,他在之前的公司職位也很高,他是由另外一間公司跳槽到這間公司,就是被挖角。當他被挖角的時候,他從A公司被挖到B公司,薪水就高很多,他的職位是跳一階的。他原本在A公司已經工作很長一段時間,所以磨合的也很習慣了,就是所有的流程都已經很習慣,那他原本在A公司是跟他同一種人工作,因為他是香港人,就是A公司都是香港人。所以就是每個人的生活習慣、習性大概都知道,就是已經相處得有一定的默契在,所以他在管理上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當他後來跳槽到B公司的時候,他發現了很大的問題,就是他的屬下、員工很多都不是香港人,很多都是大陸人,包括他的上司是外國人,那他就要去面對跟不同的人相處,他把原本A公司的思維、習慣、管理模式帶到B公司發現完全不行,為什麼?因為連要怎麼跟上司應對的方法都不一樣,可能原本在A公司跟上司的應對方法拿到B公司卻發現不行,因為B公司的上司也有他自己的眉角,也有他自己的原則,也有他自己的問題。
他在面對他的下屬,他又更痛苦,為什麼?因為他發現跟一群大陸人合作,他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就是大陸人有大陸人的習性,香港人有香港人的習性,香港人是步調很快的,大陸人可能現在做這件事情,他可能覺得他做不了,他就停工了,或者是就離職了。因為他們有一大部分的大陸人在工作的時候,沒有像我們台灣人或者是香港人這麼有執行力,就是我為了要完成你交代的工作,我要完成了我才能離開,他們的工作習慣不一樣,差別很大。所以當他到B公司的時候,他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他面對不了這些人性,他會好痛苦,他常常痛苦到覺得為什麼人可以這樣呢?為什麼說了都做不到呢?為什麼要處處找他麻煩…等等的,全部都是人性的問題。那我們就看他,他就是必須得去面對人性這一關,比如說我們說員工一定有貪的嘛,貪輕鬆的嘛,你如何去找到可以管理他們的方法?比如說他貪輕鬆,比如這些員工貪輕鬆,你要怎麼讓他們心甘情願願意為你做事,大家都領一樣的錢啊,我不做事我可能也領錢啊,那誰願意做事,誰不願意做事。為什麼很多的公司就會有這種獎懲的制度?你做什麼他就會給你什麼,或者是在一定的時間內達到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獎勵。我們說要丟東西去吸引人家的注意並且願意為你做事喔,這些都是要有一些權謀跟技巧的。
所以管理人是不是要不斷的學習去學習自己的權謀跟技巧,去練習自己的權謀跟技巧,你才能夠有方法管理這些人,否則我們如果只憑一張嘴用說的,他們會做到嗎?我覺得這真的很難。就包括我們在管理學生一樣,我們老師只說,學生都不動的,學生他都不會動的,有的時候可能就要跟他聊聊天啊、打打氣啊,當他生氣的時候我們老師要退讓一下啊,就是聽聽他的想法,然後再丟一點點東西給他,再慢慢的去要求他。我們也都是在看到人性的這些面向,我們要如何去和他相處,而不是因為他擁有人性,我們只想要管理,我們的目的只想要管理,我們就忽略了他的人性,或者是管理不了他的人性,大家聽懂嗎?所以人性是這樣。
像我們在管學生,可能是十個學生十個人都不一樣的個性,有的人喜歡聽好聽話,你可能說說好聽話讓他聽,他就願意學習,願意繼續往前;有的人你可能要嚴肅一點,就是給他要求,然後就是老師在他面前的形像是嚴肅一點他才會有感覺,你可能太和善啊,或者是太有親和力,他反而會沒有動力去學習;有的可能你不要太管他,你太管他他可能會想要逃走,所以我們在看到人性的時候,你就要去看、你就要了解一個人他的個性是什麼。你要怎麼知道他的個性並且學習什麼叫投其所好,人都要滿足他才會願意做,人都是這樣。人都會因為得到滿足他才會願意付出嘛,我們不可以說你本來就是要學習付出啊、你本來就是要學習啊、你本來就是要改變啊,這個道理是行不通的。我們都要去想想說你要怎麼去滿足這個人,才能夠去引導他改變,你要怎麼給他他要的,他才願意改變,他才願意達到你要的目標、達到你要的,他才願意會去做到你要的。我們講這邊是看到人性的黑暗,以上有沒有問題?
<元神想要趕快進步的時候……>
如何管理自己的元神?我的元神趕著要進步前進,跟祂說話?不是。因為這很難說,就是我們都會講說一步一腳印,時間到了師父自然會安排,因為時間沒有到,儘管你想要,你多想要,那都是貪求。所以當你的元神想要趕快進步,一定是你的心裡、你的心境上可能會覺得很急躁,覺得可能會有好多好多事想做,有好多好多的願望想要去圓滿,想要去做,但是回歸到你的紅塵上,你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睡覺?要不要工作?要不要圓滿五倫關係?先回到你自己的本位上去想想,你現在的角色,你每天該做什麼事?你只要能夠「把自己做好」,你回到你現在的角色上,比如說我,我即便元神很急,他想要怎麼樣怎麼樣,但是我回到我的角色上,我每天還是要帶小孩,我每天還是要整理我的房間,我每天還是要煮飯給家人吃,我每天還是要跟老公講話,這就是我的本份該做的事。
所以儘管你的元神多急,你回到你的紅塵上,你紅塵該做什麼功課,你就把它做好。那當你心理很急的時候,你就要跟祂說,我做好了嗎?你要問祂啊,祢這麼急,那祢的紅塵角色做好了嗎?如果沒做好,那你就反省該怎麼樣把紅塵角色做好;如果做好了,你覺得你自己問心無愧有做好了,那就靜等師父安排。因為每個人都是這樣,就像我們每個志工老師都不是我們要的喔,不是我們很想要我們就可以得到喔,都是在時間到了,時間到了被分配該做什麼工作。比如說該上課了,該帶學生了,該開平台了,我們才會被要求說你現在要做這件事,當你被指定要求就是你現在要做這件事了,我們才會想說那我們要怎麼做,我們要怎麼樣把這個新的工作做好,新的角色做好,態度是這樣調整,不是說我現在很想要這個,就一直要一直要,一直催著要一直催著要,那你的心會很急喔,就是會不平衡。以上講的人性大家有沒有問題?有沒有對剛才說的人性貪嗔癡慢疑有不懂的?大家應該都沒問題了。
<要聽出背後的意思,跟「疑」有什麼差別?>
中國人都說,別人說話,要聽出他背後的意思,這個跟「疑」的差別是什麼?我們講喔講話要有技巧,也就是當別人說這句話,你是不是能夠很有技巧的去問他背後的意義?當然這跟表達有關,但是他講的是有技巧,如果你面對眼前這個人,他是不說白的,那當然你要有足夠的智慧去延伸他講的意思啊,你要去延伸他講的意思可能會有很多的面向,那就變成我們想要和人相處的時候,我們必須學習什麼?面面俱到,去想他可能講的這個意思是什麼,他的答案是什麼,或者他會怎麼做。那當你先設想出來,先設想所有面向的結果好了,那你是不是會多一層防範,你可能會多一層防範或多一層準備,這樣聽懂嗎?但是這跟「疑」有什麼差別呢?疑是,比如說「疑」講的是不信任,就是你講這句話,我不相信你講這個,比如說我老公跟我講,我會好好工作,因為我為了要給你們好的生活,我一定會改變自己。那我們要給的回應是什麼?好~我相信你,因為我相信你會做得到,儘管你要克服很多的問題,但是我也願意相信你。但是「疑」講的是什麼?那個怎麼可能?真的嗎?可是你都怎麼樣怎麼樣啊,然後我覺得你講的這個只是說說而已啊。你會開始去懷疑身邊所有的人跟你講的,因為你只相信你自己,你不願意相信別人,你只相信你自己的感覺,或是你只相信自己的決定,但是你給別人的機會沒有,願意給別人機會也沒有,「疑」是這個,這樣有聽懂嗎?所以有疑心的人喔,他最大的就是生活沒安全感,因為不願意去面對自己的問題嘛,當有問題呢,也不想要去面對,「疑」會這樣。有疑心的人喔,他生活會擔心竭慮,怕這個、怕那個,然後想這個、想那個,永遠活在自己的想像中。那我們都在學執行力啊,都在學把好的事情做對,對的事情做好。「疑」的人是什麼?他就永遠活在自己的感覺裡面,他的做法是什麼?沒有啊,就感覺太多。
我們的態度問題差別在信任,要聽出別人的話中話是想要事情更順利?其實話中話這個事喔,有的時候可以學習,就是「問」。因為人與人之間學習的是「表達」,但是當別人他的表達不清楚的時候,可能他沒有意思,他只是表達不清楚,那我們可以透由一來一往的詢問,你可以知道他想什麼,或者是他想要說什麼。但是我們一般人都會不懂得表達,一般人會不懂得表達.比如說當別人這樣說了,你就下句點了,就是他可能講的就是這個意思,那變成是你自己的問題。如果我們再學會問,比如說為什麼婆媳問題會這麼大?為什麼很多婆媳都沒有辦法相處的原因是,都用自己想的方式去下決定、下結論。可能婆婆聽到媳婦這樣講,就下了結論;可能媳婦聽到婆婆這樣講,就下了結論了。人與人之間要學會相處就是表達嘛,就是我講我在想什麼,你講你在想什麼,或是我問你在想什麼,或者是我講我想什麼讓你知道,然後也聽聽你在想什麼,就是一來一往的不斷的在學習表達。你想要事情更順利,你就要有勇氣講啊,你要學會你的表達能力啊,或者是你心裡有疑慮的時候,覺得這件事情是我想的這樣嗎?那你是只想呢?還是你會去找答案?如果你只想,那你就永遠活在你自己的疑惑中;如果你想要找答案,你就會再表達去找到正確的答案,不是自己下結論,這樣有聽懂嗎?
內容摘錄自2019/01/25_高階治國_姿瑩老師